w88新闻在线网> 新闻中心->w88新闻->经济->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

电力人朱新辉:我眼中输电线路建设的变化

2018-11-12 11:56  来源:w88新闻在线网

w88新闻在线网11月12日消息(通讯员 葛小米)朱新辉是w88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惠源配电分公司经理,以下是朱新辉的讲述。

我生于1968年,我们这一辈人亲身经历、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,我也切身体验了电力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。

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历史照片:架设变压器

我于1985年参加工作,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全乌鲁木齐电网网架中只有1条220千伏的输电线路——红米线在试运行,那时乌鲁木齐市的主网电压以110千伏线路及35千伏线路为脉络向周边辐射。

通讯不便闹“笑话”

刚开始工作,我被分配在输电线路专业的一个班组,那时通讯不发达,联系人很困难,不像现在有手机、电话、网络。令我记忆深刻的是,上班第一天班长详细了解了我家地址、路线以及我的日常去处,一开始我很纳闷,这都是我的隐私,为什么单位要知道的事无巨细。

可没过两天我就明白了,一旦电网线路出现故障,无论白天晚上还是休息时间,当你不在单位的时候,班长就会组织人开车到各家去找人,将我们从家里直接接到现场,着手开始查找故障并抢修。

那年代我们外出工作坐的车被称为“漂大箱”,就这么一辆卡车,把十多个人送到工作点附近,每个人都各有分工,干完活儿后大家只能在下车的地方等待,根本不敢随意走动,就怕相互之间错过,不好找。

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施工人员在35千伏后峡工程组立铁塔:剪影(王晋魁)

记得1986年元月,乌鲁木齐市唯一一条220千伏“生命线”红米线跳闸了,我和同事们从鸿雁池出发,顺着葛家沟方向寻找故障。当时,大概有40多基杆塔地处深山,雪的厚度到大腿根,由于雪太深,走起来太费劲,于是工区安排了两组年轻人进山了,我和同事亚力坤就是其中一组,我们从21号杆往40号杆那方向走,另一组人从40多号杆往我们这个方向走,两组人在中间碰头,中间碰头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小村庄。当天下午我和亚力坤检修完我们这段,就在村口等他们,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天黑,才见另一组的其中一个师傅走过来告诉我们,他的搭档实在走不动了在半途中休息,随后就会赶来。结果一车的人一直等到深夜,也没见他的搭档回来。这可急坏了一群人,于是大家分头行动,有在当地找电话联系工区的,有进山搜寻的,找了整整一夜,终于在一处山沟沟侧找到了瑟瑟发抖的他,现在想想也是一种独特的回忆。

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施工人员在35千伏后峡工程组立铁塔:地勤人员通过绳索传递杆塔组件

可如今这事就不会发生,不仅有先进的通讯工具,而且安全管理被提到一个新高度,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做到人人被监护,原来是允许单人作业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新时代,不仅是下达通知,就连一些故障,都可以足不出户完成,缩减时间的同时,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人工操作施工难

我参加工作那会儿,所有电杆的基坑,全是人工开挖、浇筑的,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,工具种类繁多的同时还省时省力,有钻孔的、开挖的、浇筑的……

原来放紧线的时候全是人拉肩扛,即使线路需要翻山越岭,也是人工拖着导线爬山,两三米一个人,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十个人、几百个人。如今放紧线全部都使用的是牵张机等机械工具,只需要一根细细的牵引绳,就可以完全替代原先的人拉肩扛。现在一些特殊地貌或者大跨越等特殊地段都采用的是直升机、无人机放线。

“两根杆子三根线,铁锹镐头加撬杠”,这句话很形象的展示了过去那种简易线路的架设过程,如今各类“高科技”的使用,对电网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,使其从粗放式的管理成功转型为智能机械化管控,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拍手称快。

你知道当年巡线的标配是什么吗?一个钳子、一个扳手、一堆螺丝、一壶水、一个馕。那个年代离市区较远的地方巡一次线不容易,车特别少,于是要带上足够的螺丝等小部件,当时能解决的缺陷务必解决,一旦不当回事的“错过”,下次再来就会隔很长一段时间,如此可能会给日后线路故障带来不必要的风险。

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施工人员在乌鲁木齐县天山深处的后峡地区,组立35千伏后峡输电线路工程96号铁塔。(王晋魁)

那个年代师傅需要手把手教你巡视,教你应该怎么干、看哪里,什么地方容易出现问题、该怎么修,现在有了智能巡检终端,他就像手机一样方便,打开之后,你该巡哪些地方,它刷新完数据会自动显示,巡视的标准也可以在终端上一一找到并与之对应。这样看来,标准化巡视人员以后无需刻意培训,运维人员只需要简单对设备、线路进行了解和熟悉,就直接可以操作了,但原先没有一两年的实践经验根本无法从事。

通常情况下,输电线路上都会安装防震锤,有时卡防震锤时没卡住,一不小心直接滑到两基塔的中间去了,所以必须把它拿回来。这种情况在现在是非常简单的,把吊车打开,把人放在吊斗里,升上去一装就好了,或者挂个绝缘软梯从下面爬上去安装就可以,但从前这些都是没有的。只要防震锤滑出去后,操作人员得顺着导线爬到防震锤的位置再将其拉回“正轨”。的人全身都压在细细的导线上爬过去再爬回来,一来一回,身上就会有一道深深的勒横。操作人员不仅累,危险系数还很高。90年代导线飞车出现了,只要工作人员拿着遥控器,一个简易的操作,就能轻松将防震锤固定。

我一直拿人体来比喻输变配三个专业——发电厂是心脏,输电线路是动脉血管,动脉血管的分支是变电站,毛细血管就是配电线路。我当年从事输电专业的时候,只要遇到刮风下雨,在家里吃完饭同事们都会快快的到办公室守着,肯定十有八九会有线路故障。

可现如今再遇到恶劣天气时,电网网架坚强可靠。我们的电网,日渐从单环网变成双环网,双环网变成三环网、双电源、手拉手等模式,甚至有些重要用户还能拥有“N-2”“N-3”的线路模式,基本实现零停电。

尤其是近些年公司的保电任务逐渐增多,我们都能实现零差错,这些零差错从哪儿来,就是无论从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提升,还是设备的运维、整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。为此,供电可靠性大幅度提升,光用嘴说是实现不了的,我们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进一步增强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,为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不懈奋斗。

〖2018.11.12-11:56〗 责任编辑:杨智


友情链接